[小编有话]
“时代在进步,莫忘老习俗。”
这新年的脚步声是越来越近了……
现在过年,胶州城里的人们已经丢弃了,许许多多老辈“胶县人”留下来的“老习俗”,应该说还是有很多住在乡村的人们,依旧保留着一些祖上传下来的“习俗”。
下面,就请小编领着亲们复习一下:
(一)打年糕
“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
小年,民间叫“辞灶”,辞灶这天“打年糕”是为了黏灶王爷的嘴,让他多降福少抱怨。
相传,“灶王爷”是一个数黑论白、多嘴多舌、不讲原则,吃了农家的好东西觉得嘴短的神灵。为了祈求来年好运,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汇报一年来人间万象的时候,民间便蒸起带枣的年糕,黏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口中带着香甜味儿,去“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二)蒸馒头
按照老习俗,腊月二十九这一天家家户户就要开始忙活准备过年的主食了,作为胶东地区的代表就是大馒头了。
每逢过年都要蒸上几锅大饽饽,寓意日子蒸蒸日上,吉祥幸福。
在胶东地区,有一种“开口笑”大饽饽,寄托着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许:“饽饽儿开口笑,好日子自然到。”
(三)贴年画
过年时,家家户户都会去集上买几幅新鲜的画儿,不外乎就是些大胖小子,风景之类的,一是图家里墙面光鲜,再就是寓意多子多孙,人丁兴旺,风风光光……
(四)除夕接神后不开门
年“三十”的下晚儿,家里的男性子孙都会把财神爷和老祖宗请回家里过春节,俗称“接神”,当神祖回家之后这过年就正式开始了。
旧时胶县人,在请回神祖之后除要紧闭大门外还要在门前放置上一根“拦门棍”,棍子越粗越好,目的是防止财神爷离开家把财气带走。
一般情况下,新年的大门是在初一早起来,放完鞭儿才会打开。
(五)包馉餷
胶县人有个习惯,新旧年交汇时是要吃“馉餷”的,所以此物又叫“饺子”(交子)。
按老习俗,在除夕前一天,也就是农历二十九,家里就得开始包饺子了,除夕晚上和大年初一早起来都要吃馉餷。
这两顿包的馉餷比较特别,里面要有“故事儿”:包进硬币、糖果、年糕、红枣、栗子等吉祥物,吃到硬币代表来年不愁钱,小孩子吃到年糕会长个,吃到糖果则预示着甜甜蜜蜜……
(六)拜年
旧时在胶县农村有夜间拜年的传统,但仅限自己家庭内部,其原因也是为了防止财气跑到别家。现在,咱们保留了在大年初一磕头拜年的习俗,一大早天还未亮,家族中所有男子都要给族中年老的长辈磕头拜年,小孩拜年还要给“压岁钱”。在吃过早饭之后,家族中所有女子给族中长辈磕头拜年。
(七)出门儿
过年时,走亲戚通常称为“出门儿”,春节出门儿从正月初二开始到元宵节结束。
旧时对出门儿的顺序也有很严格的规定,通常以母亲方面的亲戚为尊。舅舅虽然辈分不高,但是舅舅却代表了母亲的家族,所以新年出门的第一站一定要是舅舅家。
新媳妇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拜年,称为“扎根儿”。
据说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儿扎下,不会有离婚和早年丧偶之事。
……
▍王永明搜集整理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