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青岛的各项决策部署,牢牢把握“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创新发展”的总基调,紧紧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旧动能转换的有力契机,全力推进各项工作,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全市经济运行呈现快速回升、结构优化的良好势头。
在主要经济指标中,我市有5项指标列青岛十区市前三位。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稳居首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和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均列第二位;生产总值总量和增速均列第三位。
一、三大产业协调发展,服务业贡献突出
上半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同)增长9.1%,增速比一季度提升1.5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国、全省、青岛市增速2.2、1.4、1.4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3.21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33亿元,增长8.5%;第三产业增加值.34亿元,增长10.7%。三次产业比例为4.1:56.1:39.8,第三产业比重较去年同期提升0.6个百分点。
(一)农业生产稳中向好。上半年,全市积极落实惠农政策,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农林牧渔业完成总产值39.8亿元,实现增加值24.1亿元,增长3.6%,较去年同期提升3.4个百分点。
(二)工业生产持续向好。上半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1%,呈现逐月上升的趋势,比去年同期提升0.6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提升1.9个百分点;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增长12.4%;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亿元,增长10.3%;实现利润总额74.5亿元,增长11.2%。工业用电量持续增长。工业用电量是评估和支撑工业生产运行的重要先行指标,上半年累计工业用电量10.7亿千瓦时,增长8.6%,其中,制造业用电量9.8亿千瓦时,增长11.2%。
(三)服务业发展势头迅猛。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速高于GDP增速1.6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4.8%。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5.1亿元,增长16.2%;实现营业利润1.9亿元,增长31.2%。房地产市场持续火爆,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97.6万平方米,增长92.6%,增速比去年同期提升46.5个百分点;完成商品房销售额63.7亿元,增长.7%。存贷款持续增长,截止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亿元,比年初增加40.2亿元,增长5.9%;各项贷款余额.2亿元,比年初增加59.2亿元,增长率10.7%,新增存贷比.4%。
二、三大需求协调拉动,消费市场繁荣稳定
(一)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上半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亿元,增长8.5%,实现稳定增长。分产业来看,受京东、传化、宝湾等大项目拉动影响,今年以来我市第三产业投资进程加快,带动全市投资结构明显调整。第一产业完成投资2.3亿元,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亿元,第三产业完成投资.4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29.4亿元,三次产业投资结构比例由去年同期的0.5:65.8:33.7调整为0.5:62.4:37.1。同时,补短板成效显著,民间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增长强劲,分别增长18.6%、35%,分别高于全市投资增速10.1、26.5个百分点。
(二)消费品市场发展势头强劲。上半年,我市消费品市场秩序稳定,消费复苏进入快车道,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亿元,增长16.7%。消费品市场整体走高,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业实现销售额.5亿元,增长22.9%,四大行业均实现增长。其中,限额以上批发业和零售业分别实现销售额54.2亿元、91.2亿元,分别增长27.5%、20.4%;限额以上住宿业和餐饮业分别实现营业额0.5亿元、1.6亿元,分别增长4.3%、17.9%。
(三)对外经济稳中向好。上半年,全市外贸运行总体平稳,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各项指标继续保持增长。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亿元,增长9.0%,其中实现出口.0亿元,增长5.0%;实现进口40.2亿元,增长26%。利用外资质量稳步提升,完成到账外资5.2亿美元,增长0.56%;新批准外资项目46个,合同外资10亿美元。
三、新旧动能转换初露端倪,新兴行业活力提升
(一)新增市场主体不断涌现。随着商事制度改革的持续推进,我市各类市场主体迅速增加。上半年,全市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0户,增长12.6%。民营经济活力显现,私营企业新增户,增长32.3%;个体工商户新增8户,增长6.5%。
(二)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一是“去产能”稳步推进。在我市重点监测产业中,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金属制品业、纺织业等传统产业由于产能过剩,增速低位运行,分别仅增长6.8%、4.2%、2.6%。二是工业新动能加快孕育。传统优势产业加快转型,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增长16.6%,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增长15.4%;新兴领域迅猛发展,智能装备等五个新兴领域增幅均高于全市12.4%的平均水平。
(三)服务业活力增强。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其中房地产业、营利性服务业、金融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2.7%、22.0%、10.3%,高于GDP增速,成为拉动我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互联网+现代服务业”链条日臻成熟,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初步显现。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分别增长44.0%和76.9%,规模以上营利性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3.4亿元,增长47.1%。城市商业综合体客流量达万人次,增长30%;完成限额以上网上销售额60.7亿元,增长22.0%。
四、质量效益稳步提升,民生保障更加有力
(一)财税收入保持平稳增长。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2.7亿元,增长10.0%;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2亿元,增长22.6%,增幅在四市排名第一。完成两税收入46亿元,增长5.3%,其中国税收入27.6亿元,地税收入18.4亿元。
(二)民生支出大幅增加。上半年财政八项支出49.2亿元,增长28.4%。其中,教育支出13.4亿元,增长35.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5亿元,增长22.8%;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支出3.7亿元,增长17.1%。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