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下海,
碣石左右岸。
《上海下海》
胶州地理之主要特徵是有由特殊海岸綫造成的。古人稱“負海”之國[1],即從航海返航者之言,言大海落在其身後,猶如背負大海也,實即指此地區凭借天然海岸綫特徵,形成漁業、盐業以及海洋運輸之優勢也。
此地海岸綫,今從Google地圖見(下圖,圖片一),其最主要特徵部位即月亮門(今人稱“古镇口”)。若從文道義言,或應言“月亮夾”。
“夾”字,略有别於“峡”字。若海峡,江峡者,即言两岸有耸立之高山,山勢两相夾峙也,故“峡”字從“山”,從“夾”。而月亮門海域,以特殊之月牙形半岛,左右月牙形半岛形成夾收之態,以無高山之對峙故,稱“夾”字即可,故月亮門亦可稱之爲月亮夾也。
▲圖片一月亮門海域形成天然良港來源:Google
冀州,岛夷皮服,夾右碣石,入於河。
《禹貢》
然者,《禹貢》此句如何正确解讀却是一个問題。
從文道義理見,《禹貢》之言“夾”字即與此月亮門上下月牙形半岛相夾一致。釋見下圖(釋文一),
▲釋文一
碣石,今人多從清初大儒顧炎武之説[2],其實即属因循守舊者,或属以譌傳譌者。
顧炎武之説大概即依據《無棣縣志》[3]。雖傳言歴代《無棣縣志》均有此説者,但這里所説“歴代”,即值得懐疑之。
古代何時之有《縣志》?這是一个問題;今人能見何朝所修《縣志》者?又是另一个問題。而《地方志》采編者,往往参差不齊,多有魚魯之譌,或張冠李戴者,固未可盡信之也。
故十松今此獨立作釋,且置宿儒舊説於不顧,唯從文道義理做詳明。
首先,若山東済南府無棣縣馬谷山,山高仅62米,作爲船運導航,或行在内河者,河面不甚開闊處,尚可作爲航標指示。故《無棣縣志》之説“碣石山”爲黄河通向九河支流航標指示山則可[4]。職貢禹都者,經黄河古道可於此支流聚滙處折向禹都,其山雖不甚高,亦可凭據作標高導航,故稱之爲碣石山可也。
然者,碣石山非碣石。
此名碣石山。以十松之見,即云:“碣石”作爲一个重要地理名詞,存在已極久逺。若循海路職貢禹都者,航行折入黄河以後,行經至此山處,更可折入支流,向禹城禹都進發,故後人稱之爲碣石山,即同稱航標山也。故曰:碣石山非碣石,猶白馬非馬也。
碣石,作爲航運導航行標高者,有大碣石與小碣石之分。以十松之見,若海運航標之碣石,即属文道大義之在,即爲大碣石是,即今胶南靈山岛也。
此以言伏羲文明,從自然文道倡言,一切今人所見諸書史圖書典藉且置之不顧。
從自然地理地貌見其自然文法文道,即伏羲文明也。循此自然文道命名,非假人爲造作,故曰:天地之有自然真文者在。
上邪,
我欲與君相知,长命無絶衰。
山無陵,江水爲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與君絶!
《上邪》
《上邪》載録《漢樂府詞》中,無可考詳究里何處。而十松考察自然地理地貌,從伏羲文道義言推知之,其言“上邪”者,當即言東夷部落以月牙形半岛標識其祖先地望,即今胶州琅琊月亮門(古鎮口)海岸綫是。
此海岸綫特徵殊絶,爲全球海岸綫之冠,故夷人從伏羲文明,取此地望爲氏族名,示其先人祖脉之原來也(詳見上篇《琅琊得名》)。故此《上邪》詞,開首呼“上邪”者,即指站位月亮門下牙部位,向上牙方向(新月西現之處)讃頌天地造化自然也。
此詞有一句“江水爲竭”,“竭”字從“立”,從“曷”。“曷”字從“日”,古文爲⊙,即表神農氏也。神農氏以從事農業生産故,特注重太陽回帰年之測定,制定暦法,劃分莭氣,即有利於農業生産也。故此,特以⊙表姓也。
測定太陽回帰年,至要者即至點之測定。若英國愛爾蘭紐格蘭墓地,可通過特殊構造之窗口凖确測定冬至日至點[5],而東方神農部族之測日法,即以凖确獲取夏至日至點來完成暦法制定。
▲圖片二愛爾蘭紐格蘭奇墓地來源:网絡
人纇文明世系源流总圖
十松山房制
\06\21
神農氏文明,其時間跨度非常之漫長。書史言從女娲氏末世至神農無懐氏王天下,其時間跨度約一萬七千七百餘年,經大庭氏、柏皇氏…無懐氏等十五个世系。
十松以爲,此即言伏羲氏女娲氏,二氏族結合以後,所生之子分出支系也。若書史之言伏羲生四子,後爲八支,即言男女隂陽所生出派分者也。先向四正出四支,而曰“四子”。更向四隅出四支,即爲八支。再分則爲十六支。故此十五世系,實即十五宗支,加神農直系本宗,即爲十六宗支也。而所謂帝王世系之王天下者,即言此十六宗支各个獨立經營,待某支系諸如暦法制定等有宏偉獨特之創立建樹者,即言其已能獲得更凖确之暦法参數值,則此支系即可昭告於天下,據此稱王者也。
主要還是由人纇生産活動模式之改變所决定。
伏羲女娲文明時代,大概地球人口相對稀少,故物産(漁猟采摘等)獲取相對容易,人們無須過多從事於經營生産,即能满足日常生活之需要。随着人口日漸繁滋,自然供給即有所匮乏,故須從事畜牧業或農業生産,方可满足人纇生存之需要。而農業生産,至要者即莫過於暦法莭氣之制定。王者測日正時,考詳修正暦法,頒布朔政,號令天下,百姓人民方可依之從事勞動生産。
《禹貢》之言“岛夷”,“岛”字從“鳥”字,區别於“隹”字或“烏”者,即“鳥”字古文上從⊙也,O中有一點,象鳥目睛,實即表神農族也。而⊙從測日正時言,即象O形窗口,或孔洞虎口中有一點之紅日也。故此,即因岛上天然地形之奇特構成,借助懸崖絶壁之特殊構造進行測日正時,而“岛”字即從“鳥”,從“山”合文也。神農部落擇海岛居息者,故稱作岛夷也。
岛夷観測日月經行(主要指太陽),即由山崖巨嶖作参照也,復因海域之廣闊故,即便于観測日出日落。
▲圖片三靈山岛“虎口吞丹”景點來源:网絡
從靈山岛之著名境點“老虎吞丹”處見(上圖,圖片三),以此處山崖巨嶖正好位於該岛之最南端,且天然地形標識明确,故選爲測日點,即属最理想者。大約在今之“虎口吞丹”景點位置做観察,即能記録一年中夏至前後日出日落参數值。若最佳之點位,夏至之時,正好可以見一輪紅日現在山崖虎口當中,猶如伏虎據此吞吐紅日,故稱“虎口吞丹”,乃著名“胶州八景”之一。
華夏一系測太陽回帰年注重夏至至點之獲取,當即與神農無懐氏有関聨。若愛爾蘭紐格蘭奇墓地亦可測太陽回帰年,而以獲取冬至日至點爲凖。故書史之言無懐氏者,“無”字通午,唯夏至日,日影短至,正午之時,日影無所見,故稱名作“無懐氏”,尚有他諸别義在。靈山岛測日影示意圖,詳見如下圖(釋文二),
▲釋文二
故碣石之“碣”字,右上從“日”字,即爲“碣”字之省文,即表此是海岛,岛夷據此做太陽回帰年測定也。若宿儒之言黄河九河之碣石山,或可導航折入支流水系朝貢禹城,而岛夷測日正時之義即未之見。故文道義言之從大者,即言碣石之得名,向古極久逺時,即已有此“碣石”之名矣。
此與神農氏無懐氏開發海洋文明有闗。
神農文明是一个延續時間相當漫長,覆盖世界范圍之文明(即十松定義爲“干文明”者),固非如後世中國學者偏指華夏系文明有神農爲祖先者也。若今之印度河谷文明[6],即可證此也,
▲圖片三印度河谷文明遺址分布圖來源:网絡
從印度河谷文明分布圖見,此文明遺址分布點即沿印度河两岸通向阿拉伯海(Arabiansea)散布羅列。考古學者研究結論,即言此文明爲農業及手工業文明,且海洋運輸業及商業異常之發逹,誠如考古發現之摩亨齊.逹羅遺址(今属巴基斯坦),其城市建有非常完備之排水系統(見下圖,圖片四),而其考古學測定年代在公元前年左右,彼時中原黄帝系文明尚處發育期,另有坎貝湾海底遺址,據云其年代可上推至年之前。
▲圖片四印度河谷文明摩亨齊.逹羅遺址
當然,考古遺址之發現者,必属此文明之末世遺存,而此文明上推則應属更久逺,或上萬年,或數萬年之前也。故此爲目前已知,在全球范圍内,印度海底坎貝文明及河谷文明,即爲神農文明最具突出代表之遺存。
從地理考見,印度河谷地區(或西北坎貝湾海底區域)位於昆侖山(岡仁波齊雪山,詳見本公众號前篇《昆侖考》)南麓,符合伏羲文明取法昆侖山之義,而昆侖之“侖”字即與神農之“農”字同原,從“曲”字,或“册”字,古文實即相同,爲象昆侖山北坡之纹理,以井田网格爲文,表其文明注重農業生産,亦表其俱有健全之法律禮制體系,故“禮”字亦從此文。
若“農”字從“南”音,讀爲南中切,即云其在昆侖山之南麓正中者也,此即伏羲文道之曰“形音義三合”。故神農無懐氏之地望在印度河谷地區(或坎貝湾海底區域),此毋庸置疑也!
炎帝神農在中國多塑爲牛首人身者,而宿儒舊史之言神農氏,往往同炎帝混爲一談。以十松之見,則炎帝爲神農氏之末帝,其國都自帝臨魁以來,即已遷來至中國,其人從南方而來,故稱“萊夷”,其王於東方者,故稱之爲帝(“帝”字從“東”字得音)。其最初所建之國即曰“伊耆”[7]。
“伊”字從“人”,即以月牙形地標表姓,即今胶州琅琊月亮門(夾)是,而“伊”字音亦同“夷”字。“伊”字,右從“尹”字,實即通“右”字,故《禹貢》之曰“夾右碣石”,“夾”字即指此琅琊月亮門海港也。
從考古印度河谷文明(包括坎貝湾海底文明)見,當時海運之發逹,航海者航行至此琅琊月亮門海域,海岸在其航綫之右也。故伊耆古國,千古迷團,世人皆不明其究里焉,今此,即可歆然據言,指胶南一带沿海岸綫,琅琊所属月亮門地區是也。
伊耆古國,伊字,耆字,各有所表,實即言其初先有伊國,若後來之輔佐商湯革命取天下之阿衡伊尹,即爲“伊”姓,故阿衡伊尹當即出此伊國伊姓氏族者也。
伊國逐漸狀大後,復分宗出大宗建耆國于其西南部,故字從“老”在上,從“日”在下。若“耆”字同“齊”字音,十松之見,即云齊國之“齊”字,以武王克商後,分封太公有三大邑,三邑位置相平齊,故書法變作“齊”字,而音猶襲舊稱也。另釋見下圖(釋文三),
▲釋文三
“日”字古文作⊙,即表O中有點,爲表從窗口、洞口之現紅日於中,即如愛爾蘭紐格蘭奇墓地墓道窗口之可作測定冬至日至點之用,而此東土選夏至日出日落之點爲観測點,則其選擇海岛爲理想之測日點,故⊙表碣石靈山岛是也。
書史有一種説法,令人難以置信者,即如女娲煉五彩石補天之説[8]。天塌了或漏了,用石塊補之,無論如何也説不過去!故近代之有“疑古派”者,非無由也,古書中确實充塞則諸如此纇荒唐謬説者,或爲誣枉邪佞者编排作説,今人固當質疑之也。
十松之見,古書此等之説,多皆系淵源伏羲、女娲、神農氏之圖画文明轉入黄帝文明後,俗吏野史,諸如《山海經》等志怪之書,即以倉頡所造文字記冩歴史事件時,或未能正确翻讀伏羲圖画文明之縁故。
從今埃及金字塔及英國巨石陣,愛爾蘭墓地見,存續數十萬年之伏羲文明,演變至埃及金字塔文明及英國巨石陣文明時期,業已開發出壯観之人爲測日月經行星宿矩度系統。古史有言天柱者,即如英國巨石陣是。以人工樹立之巨石柱作爲参照系,察測天文天象。但這種系統在伏羲文明女娲氏王天下時期(二萬多年之前),因自然災害(諸如地震等),而受到破壊,巨石陣倒塌,即中國黄帝一路史家傳記所曰“天柱折”是。
古代人造天文観測系統遭到了破壊,而女娲氏此時重新恢復建立了一種新的観測系統,即書史之曰“女娲煉五彩石補天”是也。
區别於西方人造天文観測系統,女娲氏此時巧妙地利用了自然地形作爲観測天文之参照系統,故中國後來道家之言“道法自然”,其實淵源有自,即與中國黄帝世系傳承女娲正宗有関也。
▲圖片五靈山岛裸露之五彩石
今在靈山岛多有見上圖(圖片五)所示之石,其裸露處見各色碎石斑驳混雑在一起,十松以爲,此即爲琅琊月亮門(夾)海岸當時受小行星劇烈撞撃後飛蹦出者。而書史之言“女娲煉五彩石補天”者即指此處之石也。而“煉”字通“揀”字,其實言相地者揀擇此處作爲観察天文之點,即測定太陽回帰年之最佳位置也。而“補天”之義者,即言修正暦法也。
又,靈山岛爲北方最高耸之海岛,其海運導航作用即最爲突出,而此非僅言其標高也,亦言其離岸距離適度之近,若天晴朗時可遥見海岸陸地,保證能及時靠岸,或避風,或補給淡水等。復以距離適度之逺,航綫無其他岛屿暗礁作阻擋,故此碣石即爲古代海洋運輸綫路中最理想之航標點。
又,此岛正對風河(《上邪》之曰“江水”)入海口,兼復因隣近月亮門優良海港故,自古以來即爲最著名之海運標志性岛屿,故碣石之得名,實即由來久矣。
《上邪》之言“江水爲竭”,“竭”字從“曷”,即碣石之“碣”字省文,從“立”字者,即言江水之盡頭爲有碣石之屹立於前方也。
江水之“江”字,古人有言南方名江,北方名河者,以十松之見,即知此非文道之正解也。
“江”字從“工”,即象上游二水相交滙入海,或入干流者也。故言長江者,即表從上游岷山成都重慶一带,數水之交滙,绵延悠長流向大海者也。若東方吴越之地有邗溝者(即大運河之前身),古人亦以江表之。故《上邪》之言江水,當即今之風河下游也。
沿此江水居息之神農氏族人,因此江水得名爲“工共氏”。故共工非指某一人也,當指神農某氏族也。後此族居息之地被他族攻占,或其自行分宗散去者,皆以“共工”爲名姓者也。若書史之言共工與顓頊帝争帝位(見《列子湯問》),即言顓頊王天下時,此居息胶州琅琊一带之共工族猶属强大霸悍者也。
若上游則有文河(水)與風河(水)相交滙,交滙之後其實應該更名爲江水,唯今人從流量計,誤會文河爲風河之支流。其實,文河之源頭與風河之源頭不同,固未可混爲一談也。
而《禹貢》之言“夾右碣石”,“夾”字即表月亮門海域航綫。碣石之“石”亦表示航綫,而碣石之“碣”右下從“匃”,一者,表二水之交滙;二者,表夷人之居息處。釋見下圖(釋文四),
▲釋文四
伏羲神農時代,文字尚未著明,故書史言神農行伏羲之道,即言其多爲圖画文明者。若黄帝之後,以倉史造字故,即有史書讀見。史家書冩多取坐北向南,取自然文法,上爲南,下爲北。而伏羲神農之文道多爲属舆圖、海圖者,固與黄帝史家典册書籍書冩,取方位之不同也。
神農無懐氏本王於昆侖南麓,在今印度巴基斯坦一带,沿印度河順流而下或沿海地區,從其都市可沿海路下行向中國海域去做貿易運輸也。若從航海者角度見,即以海洋爲己方,陸地爲彼岸在右,故《禹貢》之言“夾右碣石”,即當從職貢者循海路見也。
以碣石在夾右,從海路航綫見,則見其在琅琊月亮門之右,故曰“夾右碣石”。故《禹貢》之言“冀州,岛夷皮服,夾右碣石,入於河”,即可釋讀爲航綫過夾右碣石,再向北下,尋至黄河入海口,然後溯流入河,此方爲正确句讀古文也。
若舊儒之言碣石山導航入九河支流,正當則應言入某水,不應言入河也。此爲職貢者導航作言。若返航由支流某水返回,雖亦可言入河,然返回航行之入河,順流向東去即可,固無須言導航也。且《禹貢》此句前曰“岛夷皮服”,儒者所指之碣石山非属岛夷所居息處,故未可通義哉。
神農無懐氏故國在印度和巴基斯坦河谷或沿海一带。從帝王世系見,女娲之後,神農氏歴經十五个世系,其最末之世系爲無懐氏。“無”字通“午”,即言其在正南方,故與印度河谷文明(或坎貝湾海底文明)在昆侖山(岡仁波齊雪山)南麓吻合。“懐”字,古文上部與昆侖之“侖”字同部属,故言昆侖山在其上(此猶從海路見也),而中間從“皿”從“水”,即庶衆之表,下從“衣”字之下部,亦象二山之交夾谷地带也。故印度河谷文明(或坎貝湾海底文明)即神農無懐氏之文明,明矣。
國外考古學家言,印度河谷文明約在公元前年左右(相當於商代早期)突然消失,或與蘇美爾等外族入侵有関,或與天災有関,以外族入侵者居多。故其國人從海路撤離,向他處尋覓新家園。循海路航行,北上至胶南琅琊月亮門一带,以有天然優越港口可泊故,即於此擇地定居。
還有一个重要原因,即此處地理特徵之奇妙,除月亮門上下牙半岛非常符合伏羲文明制定太隂暦,取上下弦月相爲上下月牙形半岛,以上下月牙形半岛合圍成O形海域爲天然港口,復象圆月,最爲奇特!極富文明寓意。而月亮門海港上方(東北方)尚有天下名山,大珠山,山前高岡上立一怪石,象一人右手揚招之勢(見下圖,圖片六),故神農炎帝蚩尤族之得名,即因此怪石也。
▲圖片六大珠山炎帝蚩尤怪石
“尤”字,古文即象人擧揚右手也。而從海運航綫導向右岸等寓意見,此即非常之符合,故此爲神農無懐氏循海路相地所擇最神奇之地。
又,右字通丑字,右之更右,丑也。今地支丑爲北偏東者,即從海路海圖見其國都所在也。
《孟子》之言“禹生石紐”,古書多皆有此説[9],“石紐”究在何處焉?千古疑案,衆説紛紜,莫衷一是,宿儒各各引經據典,唯皆未從文道識見。
當知!凡此所有引據之經典者,皆属後世之作,若夏禹之世尚質,必無此等書史掰弄者也。故必從文道義言之見,方可明詳其究里所在。
若“石紐”二字爲地名者,即極古老之命名,斷無後世僞爲者。而史家之言“禹興於西羌”(《史記夏本紀》)即非古人口吻。有些属誤冩誤會,往往即史家所爲,特别是《帝王世紀》、《史記》等史書,或本無從凭考詳實者(即如夏代歴史),以著史書者欲强通故,掰拽作説,即有此等莫名之篡亂者。故曰:存史者,史家也;亂史者,亦史家也。
反而是一些非史家者所著之古書,零星披散之呈説,即如《列子》之言伏羲之世“三十萬年”等是。此種零星披散之碎語呈説,即爲属鳯毛麟角之古史片段記存也。而著古書者,當時無非只是古古作存録而已。故今見《随巢子》之言“禹生碣石之東”[10],即信古人著書,原自有懸逺傳真者也。
故“石紐”二字,古怪莫名。而十松之見,即云:愈古愈怪,愈古愈真。
“紐”字從“系”,從“丑”,古文“系”字多云黄帝族世系所出者,而“丑”字從“又”“九”合文,即與蚩尤族居息之地有関,故東夷亦稱九夷部落也。若書史之言“禹生石紐”,“石”字必指此碣石也。
若天下之石多矣!而最可名世者,實莫若此碣石也。故言石紐之地者,即言在此碣石之右岸居息者也。此當言夏禹爲黄帝玄孫,其父鲧循海路下行至此,娶九夷部落之女,而生禹於石紐之地也。
蒹葭蒼蒼,白露爲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长。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
《詩經秦風蒹葭》
此《詩經秦風蒹葭》詩之曰“伊人”,前人宿儒雑説紛呈,而讀者雾水蒙頭,唯今則可确然釋疑。此所謂“伊人”者,即指伊耆古國之夷人也。而嬴姓秦人爲清陽少昊大業伯益之後,其故國舊里本在此胶南琅琊臺月亮門一带,故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甞五次出巡,三次至此,且盤桓遷延之久,今則明其爲尋根故里,告慰祖宗先人也。
歴史上胶州琅琊地區,除秦始皇東巡三次抵達停留外,還有一个爲後人所困惑之問題,即越國稱霸天下後,何故偏要建都於此?
十松以爲,越爲高陽顓頊夏禹之後,其龍興之地,即此胶南琅琊月亮門之地也。故《尚書尭典》之言“殛鲧于羽山”,非無由也,實即言發還其返回故里也,以羽山在今之沂蒙地區,古時属大琅琊範圍也。而《世本》之曰鲧“取有莘氏女謂之女志,是生高密”,有莘氏故國今何在焉?
或説在河南開封市舊陳留縣東,或説在山東曹縣西北。今此考據有莘氏爲西方九夷部落移居中國者,從海洋文明即可釋疑此事,其西方阿拉伯地區有莘氏(属伏羲氏族),其寔是沿海路到達胶州湾琅琊一带擇居者也。
黄帝爲女娲正宗之後,其直系承嗣之貴胄子孫多娶伏羲氏或神農氏族貴族種性之女。若海路未通之時,或從陸地循甘肅玉門関一路西去迎來,即甚属路途之遥逺。若神農文明後期,海路已開發充分,故此異族之人業已從海路來,擇居胶州琅琊月亮門一带,建有莘氏之國,故後來之黄帝子孫,若高陽系、青陽系後人娶此族之女,即甚属便宜也。而禹父鲧亦娶此族之女,生禹於石紐之地是。
若從越國之“越”字文法,及夏禹之姒姓,亦可釋讀出當時禹父鲧一系族人如何從内陸先分出至川蜀一带,再循水路沿長江順流而下至東南沿海一带,復出海循海路北下至胶州沿海琅琊月亮門一带擇居,故夏朝之“夏”字從“下”音,即言其故里在下海也。而今之山東胶州琅琊一带多有與夏禹有闗之地名,若高密縣等,俱是。釋文見下圖(釋文五),
▲釋文五
下海乃從方向稱言上下者也,若黄帝承嗣之清陽少昊一系,當時分宗亦居息此地(今胶州湾一带),而稱少海者是,且容十松下篇《介根故都》繼禀。
丁酉六月初三韋陀誕
十松散人於吴江松陵
[1]《戰國策齊策一》:南有韓魏,負海之國也,地廣人衆,兵强士勇,雖有百秦,將無奈我何。
[2]顧炎武《肇域志》記:“済南府海豐縣有馬谷山,即大碣石山。”
[3]《山東通志》記載:馬谷山“在山東无棣縣城北60華里,一名大山,山西南半麓有洞廣二丈餘,深不可測。相傳有龍馬從此出,故以爲名。《肇域志》記載以爲古碣石山。”
[3]歴代《無棣縣志》均記載:“大山,舊稱碣石山、盐山、馬谷山。”
[4]唐代劉文偉,任職無棣,經實地考察以爲“馬谷山在九河入海處,斷爲碣石無疑。”(《無棣縣志疆域志》)。
[5]據官方网絡報導,其神秘處是入口上方有一長方形“窗口”。每年冬至黎明時分,陽光慢慢穿透19米長通道射入墓穴内最里端的石块上。從每年12月19日到12月23日,每天早上持續17分鐘。
[6]1920年~1921年冬,印度考古學家在印度河上游旁遮普省挖掘出哈拉帕遺址,在印度河下游信第挖掘出摩亨齊·逹羅遺址,雖两地相距約600公里,而出土物却非常近似,故学者确定哈帕拉和摩亨齊·逹羅遺址同属一个古文明後。經放射性碳測定,得知此文明開始于公元前2500年,并於公元前1500年消失。两處都有復雑而健全的城市建设,可以推斷當時已有相當先進的社會与經済結構。
[7]《竹書紀年》:炎帝神農氏,其初國伊,繼國耆,合称又曰伊耆氏。
[8]往古之時,四極癈,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濫焱……女娲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鳌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済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
[9]《蜀本紀》曰:禹本汶山廣柔縣人也,生于石纽,其地名刳儿坪。
[10]墨家《随巢子》云:“禹生于昆石”,又云:“禹生碣石之東”。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