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
23日
打造亮丽文化名片(上)精品文化让非遗发展更有活力近年来,我市以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数字化为目标,以满足群众“求知、求美、求乐”需求为出发点,积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明显提升。近日,大型茂腔现代戏《秧歌乡的故事》作为山东省唯一入选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的剧目,登上了北京梅兰芳大剧院的舞台。吹打乐《菠萝翠》和《胶州秧歌风》作为唯一选定的山东吹打乐典型代表参加了在海南省举行的第二届中国民族器乐民间乐种组合展演活动,进一步展示了我市文化事业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
《胶州新闻》推出系列报道:《打造亮丽文化名片》,报道我市文化事业发展和文化惠民的有关情况。今天播出(上):精品文化让非遗发展更有活力
李阳是年进入我市茂腔秧歌艺术传承保护中心的第一批年轻演员,也是《秧歌乡的故事》男一号冯三海的扮演者,自从去年3月份开始,他和同事们就着手排练,先后参与各种大型演出40多场次。排练的艰辛他历历在目,但能够登上北京梅兰芳大剧院的舞台,再苦再累,付出再多,他都觉得值得。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让瑰丽的民族传统文化重新走入大众视野,而如何更好地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勃勃生机并经久不衰,这就需要在保护与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发展。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制定了非遗保护规划及鼓励民间文化发展的相关政策,先后公布了四批共计41个胶州市级非遗项目,市财政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每年出资万元予以保护和扶持。我市还积极打造“中国秧歌之乡”对外文化交流品牌,以大型节庆活动推动胶州秧歌的持续创新发展,在成功举办胶州秧歌文化节的基础上,连续举办了四届代表中国秧歌表演最高水平的“中国秧歌节”,由中国文联发起并通过的《胶州宣言》规定,以规约形式确定在胶州每两年举办一次。胶州已成为中国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朝圣之地。年受邀参加意大利中国文化年闭幕式暨欢乐春节活动,年参加中韩建交22周年文化交流演出活动,胶州秧歌登上了国际文化交流的舞台。
人才培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关键,对此,我市在市职教中心专门设立了秧歌茂腔艺术班,并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在全市所中小学开设了茂腔、秧歌、剪纸、八角鼓等的基础课或选修课,建立校园传统文化基地40个,成立了多支学生秧歌队。同时,积极培育、扶持民间文艺骨干,授予74人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充分发挥传承人的传帮带作用。
胶东街道斜沟崖村村民吴英民是胶州大秧歌的第六代传承人之一,为在今年9月份的秧歌大赛上取得好名次,虽然天气炎热,他每天都会抽出时间为村里的秧歌队员指点一番,分解动作,细细演示,使他们都能领悟到胶州大秧歌独有的精气神。
文化大发展,精品是关键。为全力打造文艺精品,我市进一步完善相关扶持和奖励政策,每年策划一批创作选题,并推出一批重点扶持作品,有力促进了文艺创作活动的广泛开展。同时,在节目形式上不断加以创新,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通过邀请国家级、省级戏曲名家对茂腔秧歌艺术传承保护中心演员进行指导,派演员到山东艺术学院、中国戏曲学院进修学习等形式,不断提升演员们的专业素养和水平,节目精品不断。年广场舞《豪情鞭鼓俏秧歌》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年胶州民歌《赶集》参加中央电视台《中国民歌大会》;年茂腔《桃李梅》受邀参加长春“花开桃李梅”十地方戏曲剧种同城汇演。文化精品创作的累累硕果,彰显了我市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发展。
转载自“胶州广电”北京最好治疗白癜风医院在哪里头部白癜风怎么办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