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门国锋
编辑
韩毅
2月14日,青岛市统计局公布年分区市地区生产总值,与年数据相比,具有三个显著的变化:
一是胶州市“意外”登上第二名。胶州市以亿元,反超亿元的即墨区、亿元的市南区,跃升为全市第二,即墨区和市南区排名相应地下降一位,分别位居全市第三、第四。相对于西海岸新区长期占据第一名,市南区、即墨区、胶州市在近三年轮流坐上第二名,可见竞争之激烈。
二是西海岸平稳力压东海岸。西海岸新区年GDP总量达到.53亿元,紧随其后的胶州市、即墨区、市南区之和为.37亿元,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崂山区构成的东海岸之和为.73亿元,从中可见西海岸新区的强劲实力。
三是新增两个千亿产值区市。市北区与崂山区的经济总量均在年首次突破千亿大关。青岛累计已有西海岸新区、胶州市、即墨区、市南区、城阳区、市北区、崂山区七个区市经济总量超过千亿,青岛各区市的均衡发展从中可见一斑。
济南市统计局此前也发布了年全年区县主要经济指标,共有五区县突破千亿大关,其中,历下区.15亿元,高新区.31亿元,历城区.98亿元,市中区.73亿元,章丘区.40亿元。
相对于青岛GDP前三名的西海岸新区、胶州市、即墨区是地理意义的新兴郊区,济南的历下区、高新区、历城区、市中区都是主城区。
在城市的经济结构版图中,省会济南走上了强主城战略,这和济南倡导的提升首位度一脉相承。作为山东第一经济大市,青岛走上了强郊区战略,这和沿海城市注重产业集聚的特点相一致,注重通过空间资源开展产业链协作提供牵引。山东另外一个经济强市——烟台也选择了强郊区的战略。
在城市结构选择背后,有历史发展的因素推动,更多的则是区域发展思维方式的差异。济南需要增强区市之间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而青岛则需在区市发展战略上进行统筹,避免重复建设和内部竞争过度。
青岛“头部”区市重排座次
年,青岛GDP总量提升了.9亿元,增量首次突破千亿。增量分布因产业而定,疫情之下,产业波峰波谷大相径庭,必然引发经济总量座次的乾坤大挪移。
从GDP总量来看,西海岸新区、胶州市、即墨区、市南区、城阳区排名前五。这其中,西海岸新区依旧一骑绝尘,如果放在山东16市中进行单独排名,可以排在济宁之后、淄博之前,列全省第7位,超过了10个市。
与年同期相比,除了胶州市反超即墨区、市南区,跃升为全市第二,即墨区、市南区位居全市第三、第四,城阳区、市北区、崂山区、平度市、莱西市、李沧区分列其后,位次没有发生变化。
胶州市逆袭在年半年数据已经初现端倪。年8月5日,青岛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