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对企业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假如我的工厂被大火毁灭,假如遭遇到世界金融风暴,但只要有可口可乐的品牌,第二天我又将重新站起。”这个人是可口可乐前董事长伍德鲁夫。
有这样一组数据:大家耳熟能详的“苹果”“微软”“索尼”“大众”“耐克”“海尔”等数百家国际知名品牌企业,竟在全球制成品交易份额中占据三分之一。这组数据来自商标国际注册特别联盟。
这就是品牌,企业知识产权的凝聚,企业内涵的集中体现。一些为世人所熟知的知名品牌,消费者崇拜它,称它是品质的象征;生产者珍爱它,称它是市场的通行证。而没有品牌,意味着只能为人做嫁衣。
不要说“可口可乐”“苹果”们太“高大上”,只能仰视,像偶像一般拿来膜拜。其实放眼胶州不难发现,我们身边就不缺少品牌建设的典型,它们正在品牌建设中成长壮大。
探索者:前路漫漫步不停
几年前,青岛圣嘉和服装公司产品%贴牌外销,如今这一比例下降到了30%,每年还有0万元的外销额,而国内销售额则达到了千万元。
这一切的变化都源于公司注册了品牌,公司生产的户外滑雪服、冲锋衣、钓鱼服、背包、鞋帽等,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名字——“山地人”。
多年贴牌的经历,让圣嘉和具备了可与名牌产品媲美的做工,但在品牌上与大牌子比仍然是“矮子”。虽然户外运动产品生产企业少,但竞争仍然十分激烈。和多大数中小企业一样,圣嘉和的“品牌烦恼”是初期品牌推广投入过大。“以在河南市场为例,第一年我们的品牌推广费用达万元,但销售额也只有多万。”公司负责人张伟强表示,巨大的品牌推广费用一度让他吃不消。好在现在挺过来了,“山地人”通过直营和代理方式,目前已在山东、河南、河北、东北地区成功站稳脚跟。
跋涉者:初尝成功更坚行
作为国内锅炉辅机除渣行业龙头企业,以前,达能环保公司有一流的产品,却没有自己的品牌。
随着国内同行业竞争日益激烈,达能在招投标中遇到了挑战。企业在招投标中,商务分和技术分各占50%的分值,说白了,商务分多半指的就是以品牌为主的形象分。
形势逼人,年达能开始大力培育“青达”品牌。利用网络、报纸等各类媒体,以多种形式宣传公司品牌,每年参加或组织行业交流会,扩大在公众中的知名度。三年后,“青达”牌风冷式钢带输渣机获得“青岛市名牌产品”称号。
创牌成功后的三年,达能公司经济指标逐年翻番,产值突破十亿元。不仅如此,公司通过对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更为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先行者:大道通畅任我闯
联谊集团在创牌前赚的是商品价值链底端的加工费,一年产值百余万,利润不过三五万。后来公司注册商标后,先后成为青岛和省著名商标,敲开了多个国家的市场,产品出口到日本、美国、加拿大等10多个国家,并在全国几十多个大中城市设立了经销处。成功获评“驰名商标”后,携品牌利器,联谊攻城拔寨,第二年企业订单增长了两成,销售价格提高了5%,市场占有额在全国达5.8%,全省25%,青岛地区37%。
说起品牌,柏兰食品公司老当家人郭培正还有些不好意思:“公司20年前是加工香油的手工作坊,在工商人员的劝说下才勉强注册了‘柏兰’商标。现在看品牌成了公司的命根子。”现如今,拥有“驰名商标”的柏兰已由当初的手工作坊发展成了大型现代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并利用马德里商标开辟国际市场,产品成功打进韩国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后记:
毫无疑问,我市品牌培育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仅从商标注册量这一指标来看,年全市注册商标总量仅余件,而目前总量达到余件。近日,市政府出台商标战略实施意见,全力推进品牌经济发展,实施“商标兴农”,力促服务业商标发展。
但品牌培育绝非注册商标那么简单,看看周边县市,我们丝毫不应有松口气的念头:龙口有“南山”、即墨有“即发”“红领”,而我们仍然缺少能叫得响的品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市的培育名牌之路仍任重道远,道漫且长。
好在,我们已经坚定走上了品牌战略路,披荆斩棘,义无反顾……(刘德刚)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