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上午,在青岛胶州胶西街道三秀新材料厂房建设现场,挖掘机、起重机等30余台机械不停穿梭,几十名工人正在紧张忙碌地进行施工作业,高大的车间主体已初具雏形。
该项目于今年2月份开工建设,预计10月份建设完毕。达能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5.2亿元,利税万元,亩均税收在42.7万元左右。
三秀新材料项目是今年的青岛市重点项目,总投资5亿元人民币,共占地76亩,建筑面积8.5万平方米。生产的聚氨酯弹性体TPU薄膜及膜材与基材的复合材料,是聚氨酯新材料和纺织行业以国产代替进口的高科技产品。
“项目采用集中生产片区及三层车间,容积率由最初的0.8提高到了现在的1.57。”胶西街道党工委书记杨升金介绍说,两个简单数值的背后,是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以最小的资源环境消耗获取最大发展效益的决心。
不以规模定标准,而以亩产论英雄。在胶西办事处项目评审会上,针对三秀新材料征地亩的要求,杨升金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容居率不得低于1.0,是我们项目洽谈的底线。我们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投入产出率,打破‘土地瓶颈’。”
会后,杨升金拨通了企业负责人刘发辉的电话,邀请对方来办公室进行了一次“促膝长谈”。近两个小时的谈话,双方把经济账、环境账、资源账算了个遍。
“厂房一层变为三层,虽然建筑成本有所提高,但仅使用76亩土地便可以达到预计产能,大大节省了公司的土地成本。”刘发辉最终接受了办事处的意见,决定回去开会好好研究一下,对原定的建设方案进行相应的调整。
胶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家,涵盖机械装备制造、服装鞋帽、食品加工、木器制造四大制造业集群和现代商贸服务业等。随着发展步伐的提速,土地资源日趋珍贵,如何在“寸土寸金”的有限空间内产生最大化的收益,不仅是企业要转型升级的“症结”所在,更是胶州当前首先要明晰的“发展观”。
青岛市委常委、胶州市委书记刘建军表示,在重点项目建设过程中树立长远眼光,要坚持“亩产论英雄”,加强土地的集约化利用,用好“亩均效益”的指挥棒,向地下要空间,向空中要效益。
中云街道地处胶州老城区,在西部城区开发的基础上,整合现有资源,盘活一处闲置的五层商务楼宇,成功引进上合国际医疗健康共同体项目,包括医疗器械展示、医疗城、健康管理培训,教育培训、金融与物流服务等相关板块,将打造面向全国乃至全球的永久性医疗器械展厅。
“目前,已有家医疗器械产业公司签约入驻,预计年内可发展20家规上商贸企业,完成销售收入50亿元,实现税收万元。”中云街道党工委书记姜衍海介绍说。
不仅向空中要效益,还要向地下要空间。青岛胶州洋河镇益海嘉里食品工业园总占地面积规划约亩。其中一期占地亩,投资5亿美元。预计年建设完成并陆续投入生产,达产后年可实现产值亿元,带动就业余人。
“厂前区设计时,办公楼、研发创新中心、职工食堂等单体建筑下面,规划了约平方米的地下车库,可以停放多辆车。”洋河镇党委书记宋振祥告诉记者,洋河镇将“亩均观”贯穿招商引资全过程,近期同企业一道,对调油车间做了半地下车间处理,借助地下恒温储存花生油,有效节能降耗。
年以来,胶州市聚焦聚力高质量发展,践行“亩均效益”理念,通过金融支持、政策兑现、减税降费、上门服务等有效措施,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对不符合产业规划和资源利用不够集约节约的项目,坚决不安排用地指标。截止目前,新签约项目个,总投资额达.5元。
在国土空间规划中,胶州市统筹划定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基础,科学统筹布局全市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
“从根本上摒弃传统的城市盲目数量规模型扩张的老路,守住城市建设用地总量的底线,倒逼城市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胶州市规划服务中心主任宫红说,招商阶段规划部门就提前介入,向招引单位推介宣传土地集约利用理念,要求新增工业项目用地容积率提高到1.5,厂房建设3层以上,并积极引导工业项目利用好地下空间。
目前,胶州市已着手研究《产业项目节约集约用地管理办法》,从用地审批、土地供给等环节,科学设计,提高门槛。通过各种政策,鼓励引导企业开发利用地下部分,争取新增建设用地效益最大化。同时,重新梳理全市学校操场、市民广场等未充分利用地下空间的载体,合理规划,超前设计,挖掘地下空间潜力。
同时,在对工业企业的评价中,作为青岛首个试点亩产效益评价改革的区市,胶州近日敲定了第二版评价改革方案,利用调整完善后的评价指标体系,即将对企业展开年度评价。与首次评价相比,新方案更加突出胶州本地出口加工企业较多的产业特色,力求结果更加准确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