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出版的第21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一篇重要文章——《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这篇文章提到了一点:
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是客观经济规律,但城市单体规模不能无限扩张。目前,我国超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万人以上)和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万人以上)人口密度总体偏高,北京、上海主城区密度都在每平方公里2万人以上,东京和纽约只有1.3万人左右。长期来看,全国城市都要根据实际合理控制人口密度,大城市人口平均密度要有控制标准。要建设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推动多中心、郊区化发展,有序推动数字城市建设,提高智能管理能力,逐步解决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过密问题。
青岛城区常住人口年就达到了万人,是山东省第一个特大城市,也在政策支持“建设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的范围内。
事实情况也确实如此,青岛市区面积不大,又局限在胶州湾和崂山之间的狭长地带,缺乏交通主干道,人口密集,经常全城大堵车。
因着这个原因,青岛很早就在“建设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了。下面就来数一数,青岛这些“郊区新城”表现怎么样,哪个郊区可以放心大胆的买房。
上述重要文章对“郊区新城”加了“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四个标签,我在分析这些新区时也将着重分析这四方面。
即墨区符合条件的新区有两个:汽车产业新城和蓝色硅谷。
汽车产业新城:总规划面积93平方公里,目标是打造全国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环渤海汽车产业核心基地和综合性生态科技新城。
汽车产业新城搬来了原来位于李沧区的一汽解放,又引进了一汽大众,还是有一定产业基础的。去年底汽车产业新城计划引进债务缠身的奇瑞汽车,目前尚没有大的进展。
汽车产业新城位于即墨城区的北部,与青岛市区隔了城阳、即墨两个区,只能算是即墨的郊区,而不是青岛的郊区。这种物理间隔,使得汽车产业新城难以享受到青岛市区的配套和人口支撑。
因此,汽车产业新城的房子只能满足区域内就业人员的居住需求,青岛市区、城阳、甚至即墨的购房人都不太会来这里买房。
蓝色硅谷:蓝谷的定位很高,是国家战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又是青岛“三湾三城”中的一“湾”。和汽车产业新城不同,蓝谷虽然也远离青岛市区,但中间没有城阳、即墨的间隔,可以享受到青岛市区的辐射。而且,青岛还专门建了11号地铁,把蓝谷和青岛市区连了起来。
可即使如此,蓝谷还面临着更严重的问题。蓝谷从年发展到年,已经过去了8年,但除了山东大学之外,我们能够想起来的其他高校、研究机构、企业寥寥无几,楼盘倒是盖了一大片。
如果蓝谷致力于成为青岛市区的睡成,又有点不“合格”。蓝谷虽然和崂山区挨着,但是和崂山山脉挨着,离崂山区CBD还有着40多公里的距离,这40多公里多是丘陵和村庄,无论是开车还是坐11号地铁通勤时间都很长。
蓝谷有不错的海景,但缺乏产业,自己造血能力不足,对青岛市区人口的吸引力又不强,这是蓝谷的优劣点。
城阳区符合条件的新区有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高新区。
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青岛轨交区在城阳中心区的西部、高新区的北部,实际位于“环湾发展”战略下大青岛的大后方。但与青岛市区距离有点远,有点像是城阳的郊区。
轨交区和汽车产业新城有点相似,轨交区有自己的产业,主要是中车四方和上下游产业,有一定规模,但产业种类也比较受限。其购房人群也主要是集中在区域企业的就业人员上,对其他地区购房者的吸引力不强。
高新区:高新区应该和红岛、河套一起分析,原来都属于红岛经济区。高新区虽然叫“高新区”,但拿得出手的产业还真没有汽车产业新城、轨交区多,引进的几个全国著名的高新企业盖房子那是一个积极。
红岛、河套还没有进入大开发的阶段,高新区已经被楼盘和市民健身中心、健康中心、红岛站等大项目瓜分了。高新区楼盘林立,缺的只是产业和人口。
高新区唯二能够吸引购房者的,还是位置和听着令人兴奋的大项目。高新区的位置没的说,是大青岛的绝对中心,又有跨海大桥、8号地铁和青岛市区相连,若是重点发展的话是可以成为一片成熟区域的。
胶州市本身有好几个新区,但最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