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胶州湾去年“体检”报告:近20年“健康分”最高
赤潮暴发、水母暴发、海星暴发……近年来,一个又一个海洋生态问题在胶州湾接踵而至。当人们再谈起胶州湾时,不由得怀疑这个海湾的生态系统是否正在不断恶化?
山东胶州湾海洋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胶州湾站”)的科研人员长期对胶州湾进行“体检”,并于近日发布了胶州湾年“健康评估报告”,揭示了胶州湾20多年来生态系统的变化,对上述问题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20年来胶州湾健康状况稳中有升
胶州湾作为青岛的“母亲湾”,承载、见证了青岛这座海洋城市的高速发展,也受到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多重影响,发生过一系列生态问题。
“我们能够看到胶州湾发生的生态灾害,但往往对灾害背后的原因难以觉察。因此需要对胶州湾进行系统调查和研究,解析其生态系统变化背后的驱动因子,建立预警机制及防控措施,为胶州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胶州湾站站长孙晓霞说。
胶州湾站是我国温带海域唯一集监测、研究与示范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隶属于中科院海洋所。“从年建站以来,胶州湾站即不定期对胶州湾进行监测。从年开始,监测频率增加到每月一次,长期观测站位稳定在14个,基本涵盖了胶州湾主要生态区域。”孙晓霞介绍,得益于长时间综合观测与研究,胶州湾是我国研究最早、最多和相对最透彻的一个海湾。
在研究的过程中,胶州湾站的科研人员也在不断思考:一个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应该用哪些标准来衡量?年,胶州湾站基于长期观测数据资料,与澳大利亚科研团队合作,确定了胶州湾生态系统健康的气象、水文、化学、生物等关键环境影响因子,建立了胶州湾生态系统健康评估体系,所撰写的《中国近海典型海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报告,作为中国典型案例提交联合国大会,服务于联合国年可持续发展目标。
胶州湾年“健康评估报告”,基于胶州湾生态系统健康评估体系,对胶州湾生态系统作了最新健康评估。该报告对比分析了自上世纪90年代特别是年以来胶州湾生态系统的各项数据,健康评估结果认为:自年起,胶州湾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稳中有升。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胶州湾气温、水温都在升高,降水量波动较大,可以看出近海生态系统面临着气候变化的挑战。”孙晓霞说。不过,自年以来,胶州湾的水环境质量不断好转,富营养化程度减轻。可以说,水体富营养化、酸化、低氧等生态问题在胶州湾并不明显。同时,胶州湾近10年来浮游动物、底栖生物量呈上升趋势。通过近20年来数据对比分析,年胶州湾健康评估得分为近20年来最高。
维持胶州湾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因素
海湾是海洋中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区域,也是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作为一个集城市建设、工农业发展、生物资源开发、大型海洋工程建设于一体的典型海湾,胶州湾在承受多重压力下,是如何维持生态系统健康的?
“这首先得益于胶州湾自身良好的水体交换能力。”孙晓霞介绍,像所有海湾一样,胶州湾一面向海三面环陆,海湾内外海水的流通性常常受限。不过,胶州湾面积约平方千米,平均水深只有约7米,相对而言,低水深大大提高了胶州湾水体交换能力,从而增强了其生态系统的恢复力。
当然,胶州湾的生态向好,除了自身原因外,更与青岛对胶州湾开展的一系列海洋环境保护举措高度相符。通过分析,科研人员将胶州湾近百年的环境演变大致分为3个阶段:年以前、至年和年至今,胶州湾分别经历了环境的未受污染期——污染期——治理好转期。孙晓霞表示,年以来,青岛加强对胶州湾周边工厂企业和生活污水向湾内直接排放的监管,对海岸带实行综合治理,后来更是提出了“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口号,实施夏季禁渔等一系列措施,促进了胶州湾生态系统状况不断改善,健康状况稳中有升。
“同样不容忽视的是,大量滤食性贝类的存在,也是维持胶州湾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因素。”海洋所研究员李新正长期研究海洋底栖生态学,他说,双壳贝类是重要的过滤器和循环器,据推算,胶州湾菲律宾蛤仔养殖区中的蛤仔在夏季仅需12天就能够将水体过滤一遍,而胶州湾的水体自然交换至少需80天,因此这些贝类对于促进胶州湾水体交换意义重大。
胶州湾健康但也隐蔽着生态风险
胶州湾近年来健康状况稳中有升,与此同时,也存在着赤潮暴发、海星暴发等生态问题。如何理解和认识胶州湾发生的一系列生态现象,是海洋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