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胶州新闻
胶州旅游
胶州生活
胶州经济
胶州发展
胶州交通

记忆这条美丽的巷子,曾经位列泰州名巷

◆来源:品泰州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我们没有背景离乡,但我们却背井离巷

歌舞巷地近州署,巷之北侧即为州署花园,古时称“郡圃”。这是泰州最早的一座园林,如从五代开始造园算起,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里历来为达官贵人和文人雅士活动的场所。民国初,州署花园改为“中山公园”,向群众开放。当时,泰州一批京剧爱好者成立的“阳春雅吟社”,就设在公园的花厅内。

明代中后期的正德、万历至清朝中期的乾隆、嘉庆时期,在泰州境内海陵、靖江、泰兴、兴化、如皋等地,曾出现10多个家庭戏曲表演团体——家班。歌舞巷内的陈端家班便是其中有名的一支。

陈端,泰州人,清康熙年间,曾任山东平度州和胶州的知州。返里后,纵情歌舞,建戏班,极声伎之盛,有“歌舞三千宾满座”之誉。所以他的住宅所在街道,时人称为“歌舞巷”。

《海陵竹枝词》云:寻芳齐上北门楼,广陌长街恣冶游。歌舞巷中歌舞盛,繁华应号小扬州。

歌舞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巷内有明代的“八角琉璃井”(一说为宋井),是泰州文物保护单位。

八角琉璃井因石头井栏色彩美丽而得名“琉璃”。

附近的老百姓总是喜欢围在井边淘米、洗菜、洗衣,家长里短,好不热闹。

后来的井栏被盗,断壁残垣。

咸丰三年(),杨世耀创办“同仁堂”于歌舞巷内(后来的歌舞巷30号),专办夏药、冬衣、施材等慈善事宜。“同仁堂”的匾额为吴让之所书,厅事绘屏亦为吴氏所画。清末,同仁堂内设的私塾,远近闻名。民国十一年,泰县图书馆曾设于同仁堂北侧县修志局旧址,韩国钧倡议建立的古物保存所附设在内。院内的一株腊梅是市区现存的古树名木之一,其树龄已有二百多年。

巷子的南端,原有天后宫,内设闽中会馆,其地后改建为工人文化宫。泰州天后宫,俗称天妃庙、娘娘宫,供奉海神妈祖,《道光·泰州志》中记“天后宫,在北门内大街,即福建会馆。

远离故乡的福建商人们在会馆里设有戏厅,每年三月廿三为妈祖诞辰之日,虔诚的祭祀仪式后,闽粤梆簧特有的南国之音随即高亢起来。声传里许,亦是一个通宵达旦。

巷内原有一家“真如照相馆”,在泰州早期的照相馆中,算是最有名的。年又在歌舞巷内成立了“泰州艺术剧院戏剧学校”,设有京剧、淮剧、扬剧和锡剧四个班,各班都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

拍下这组照片的老先生叫邹根林,家住歌舞巷吴新芝院子,即后来的歌舞巷31号。在歌舞巷拆迁前,他已在此居住了62年。

人一旦生活在什么地方、长在什么地方,那地方的草木屋瓦、民俗乡情,总会深深地渗透进他的心窝。

邹老说,在古老的歌舞巷里,早年人们不习惯按照门牌号码给问路的人指路,而是习惯告诉别人什么什么大门里或什么什么店的旁边、对过等。在他的记忆里,歌舞巷从南向北,有沈家木匠店、袁家木匠店、天后宫、冯家大门、周家菩萨店、严家茶水炉、李家裁缝店、文化馆、戏剧学校、陈家大门、吴家大门、黄家大门、王家漆匠店、董家大院、蒋家跳面店、卢家笔店等大院和店铺。在府西街上有兄弟照相馆、张家烧饼店、庄家茶水炉、罗家捶金店等。

小巷像一篇平淡质朴的散文,更像生活本身。久居其间你丝毫感觉不到它的诗意所在。邻家的菜香味、隔壁的吵架声、巷子里的叫卖声......狭小的空间里充盈着世俗的生活气息。

下雪的时候会更想念那条小巷。

歌舞巷里的雪踏实而厚重,只要一下,就会将整个小巷覆盖得厚厚实实。错落的屋舍,在寒冬的印象中有几分虚幻的意味。

雪后

小巷

雪后

小巷

每一场雪,小巷都有了瞬间的穿越,而愈发呈现古老的画风。

然而歌舞巷最后的这场雪,却是一场无言的告别。

城市建设在向前推进,很多人充满惶恐,“我再也回不去了”。

回不去,是再也回不到那条生长的小巷。那些一起生活了几十年的邻居,他们去哪儿了,他们还能想起这条曾经陪伴过他们的小巷吗?他们还能回忆起巷子里的琐碎吗?他们还能沿着心灵的巷子理清人生的来龙去脉吗?

住在城市里的我们并没有背井离乡,但我们却从此背井离巷。

“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歌舞巷完整地消逝了,连一个标志物也没有留下。

故乡还在,却无法抵达;回到故乡,却触摸不到记忆。这不仅是一个人关于家乡记忆的失落,更是现代化进程中一个时代乡愁的失落。

图文编辑丨豌豆姑姑

老照片丨经邹根林独家授权发布

记得巷口工人文化宫的人

都来点个

↓↓↓

赞赏

长按







































寻常型白癜风的偏方
北京哪里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ozhouzx.com/jzxw/773.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