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本是个岛名,指胶州湾海口北侧的海中小岛,也就是现如今被称作“小青岛”的这个岛。
清朝同治年版《即墨县志》卷一“岛屿”条目中记载,“青岛,县西南百里”。是说青岛位于即墨县城西南百里的海中。在“山川脉络图”和“七乡村庄图”中都标注有这个海中岛屿。
不过这个岛何时开始称为“青岛”,则缺少具体的记载。
明朝开始,“青岛”这个地名开始从海中转到陆地,北面的海湾称为青岛湾,湾边的村庄称为青岛村,村南的小河称为青岛河,村东南的山称为青岛山。
年,德国派兵侵占了青岛,当时青岛地区称为胶澳,而胶澳这个名字最早见于年,北洋海军兵备道刘汉芳所著《勘察胶州湾条陈》。
年10月12日,德皇威廉二世把胶澳租借地新市区命名为“青岛”,范围只有现市南区和市北区的一部分。
年,中国从日本人手中收回了胶澳租借地,定名“胶澳商埠”,先后颁布《胶澳商埠章程及青岛市施行自治制令》,这是称为“青岛市”的最早记载,范围也只是胶澳商埠的一部分。
直到年,胶澳商埠局撤销,原胶澳商埠的辖区被命名为青岛特别市,从这时起,青岛这个地名才代表了全市区。
此后,尽管所辖范围时有变迁,但青岛市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目前包含七区三市,市南区,市北区,崂山区,李沧区,城阳区,即墨区,黄岛区,胶州市,莱西市,平度市。由此可见,“青岛”这个名称是由岛名到村名,由村名到区名,最终称为城市名的。
至于叫“青岛”的海中小岛何时改为了“小青岛”,也没有具体记载。
如今的小青岛与陆地之间由一条长长的海堤相接,海拔17米,岛周围礁石环绕,岛上绿树成荫。
在空中看,小青岛像一把古琴,所以也被称为“琴岛”,延伸出来青岛别称“琴岛”。
在岛上地势较为平坦的南部有一个小广场,广场中间立有手抱古琴面朝大海的“琴女”雕塑。
在岛上有一座白色的灯塔,年由德国人建造,塔身八角形,塔身用白色大理石构筑,是船舶进出胶州湾,青岛湾的重要航行指示,绿树掩映着白塔,很漂亮。
站在岛上往北可以看到近在咫尺的栈桥,远一点的红瓦绿树的老城,往南看则是一望无际波光粼粼的大海,吹着海风欣赏着美景,心情很放松很愉悦。
每当夜幕降临,岛上灯影波光形成青岛十景之一:“琴屿飘灯”,很梦幻。
小青岛,是青岛这座海滨城市名字的由来,既有人文历史,又有自然风光,门票10元,是性价比很高的一个景点。
海岱青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