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楼市环境用一个字形容就是“乱”,首先,楼市全面降温在蔓延:
第一,房地产投资跌入低谷
今年全国房地产投资的涨幅一路收窄,到10月,数据显示,上涨幅度已经下滑至7.2%,去年年底上涨幅度为7%,今年才10月已经降到去年年底的水平,而去年还有疫情的因素,今年全国疫情全面控制良好,疫苗接种基本全覆盖,经济复工复产加速回温,房地产投资却逆向降温,很明显,与疫情和整体经济无关,只是房企不愿意再把大量资金用于投资房地产了。
第二,房企集中转型布局
从前几年万科和保利布局养老行业后,今年绿地和恒大也宣布转型,绿地从房地产业转为土木工程建筑业,恒大要在10年内转产做新能源汽车。相比直接开发房地产,做下沉土木建筑,风险低,涉足却更广泛,是朝阳行业,因为其不只是局限于商业和住宅地产,基建也离不开土木建筑业,中国基建在全球发展力惊人,多个国家的高铁都是中国制造;今年新能源汽车领军人物马斯克以亿净资产成为世界首富,相比旧的能源,新能源还有更多可开发的蓝海市场,恒大作为龙头房企,连转产方向都走在前列,其余还有进军医美等行业的奥园美谷和苏宁环球。房企都开始抛弃房地产,这一行业的的未来将更人担忧。
第三,房子销售量价齐跌
1~10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7.3%。商品房销售额增长11.8%,相比前9月均达到最低水平,房价自9月份首次陷入普跌后,10月份楼市环境不仅没有转暖,反而继续降温,新房降价城市从36城增加16城至52城,二手房从52城增加了12城达到64城,二手房下跌比例超过90%的水平,房子的价值本身就是受购买力决定的,成交量不断缩水,房价只能跟着走低。
第四,买房主力军将减产
今年放开了三胎生育,但是效果呈现了反向增长问题,根据《第一财经》报道,多地出现出生人口下跌降幅扩大的情况,贵阳市今年前三季度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6.8%。安徽池州今年前10月相比去年下降了21%,山东省胶州市今年前三季度比去年下降了11.8%,河南是我国户籍人口第一大省,今年七查人口统计数据显示,全省常住人口共.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7.04%,位居全国第三,仅低于广东和山东,这么大的人口规模,按理说出生人口增长率会更高,但实际却同样在降温,年三季度河南新生儿约59.61万。而河南年三季度新生儿却达到了73.43万。减少了近15万人。生育是促进家庭买房的重要因素,因为即使夫妻二人结婚时没钱买房,为了孩子有房子落户上学也会咬牙买,如今新生儿人口锐降,买房理由又更少了。
其次,房价全面降温持续,但房价下降空间却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因为市场和政策又开始给楼市寒冬解冻了。
第一,调控次数减少
数据显示,截止11月10日,全国年房地产调控次数达次。9月单月调控为62次,前九个月调控次,月均超53次。计算下来,10月以来,全国房地产调控58次,低于9月单月,月均不足45次,而10月份上半月的时候,数据是月均超过50次的调控力度,为此还创下历史以来调控新纪录,如今重新走回下坡,很明显,楼市调控已经从严收转变至松绑状态。
第二,限跌范围扩大
9月份的时候,限跌城市仅10城,11月份才过半,发布限跌要求的城市已经达到21城,政府和市场开始动手止跌,对于楼市的信号就是房价面临回温趋势,担心做高价接盘客的购房者,现在买房的动力又出现了。
第三,银行再向房地产输血
房企今年背负三道红线压力,金融政策收紧,贷款越来越难,只能通过卖房去化,但如今,房企又迎来解救办法,根据新华社报道,10月末,我国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7.7万亿元,当月增加亿元,较9月多增亿元。房地产开发贷款投放也大幅增长,房贷再放松,房企和个人贷款更容易,对于楼市销售将又是一大刺激作用。
楼市陷入冰火两重天,对刚需来说,选择可就更难了,到底是买房还是观望呢?我想说,可买房,但不能炒房。首先,房地产降温,不代表崩盘,土地关系财政收益,房地产关联上下游上百个行业,暂时没有更成熟的行业代替,房价大降不可能,稳定才是核心,高房价的压力不会消失,那有了减少成本买房的机会,错过就很可惜。并且,这种利好状态持续时间不会太长,因为房地产又有了钱,不排除房企转产后又吃回头草的可能性,楼市如果再回温,没买房的人等于错过省钱的机会。
其次,政策和市场对楼市放松调控,只是暂时缓解房企和购房者的困难,最近银保监会和央行都再次提出了稳房价,稳低价和稳预期的要求,房价大涨不可能实现,炒房只是在增加购房成本,但由于房子未来大涨价困难,持房成本每年增加下,投资亏损将是必然结果!